那些挥之不去的“噩梦”

昨天收到同学关于噩梦的投稿,刚好最近在看《梦的解析》,于是就整理一下关于“噩梦”的相关资料,供大家一阅,文中前部分观点多整理自公开发表的文献,后部分观点则来自百科,仅对其进行了简单整理,部分地方引用标注可能不细致,还望见谅。

——写在前面 萌哒

 
      “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这是《周公解梦》的开篇语,对于“梦”的研究自古有之,《周礼·春官》中提出六大梦:正、噩、思、寝、喜、惧。明代陈士元集历代诸家梦说,将梦分成九种:气盛之梦、气虚之梦、邪寓之梦、体滞之梦、情溢之梦、直叶之梦、比象之梦、反极之梦、厉妖之梦,大大深化了对梦的研究。近代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巨著《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为代表的,揭开了梦的层层面纱,虽然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受到了质疑和否定,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改变历史的书’、‘划时代的不朽巨著’之一,这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1]

噩梦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梦是欲望的满足”,人内心未完成的愿望,就是梦产生的原因。而那些看似不是自己“欲望的满足”的噩梦,则是梦境通过凝缩、移置、象征和润饰伪装后结果。因此弗洛伊德在提出“梦是欲望的满足”之后对其进行了补充,“梦是被排斥、被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后的满足。”[2]

在西方,噩梦一词源自“mar”,本意为恶魔。英文“nightmare”、德文“nachtmar”、法文“cauchmar”,词根皆为“mar”,噩梦在西方最初的含义是“夜晚的恶魔”,这反映了蒙昧时代人们对噩梦现象的粗浅认识。在德国民谚中,噩梦被迷信化为夜晚精灵为了折磨梦者而坐在他胸口,试图使梦者窒息而亡。[3]此后,噩梦附体的解释逐渐退出舞台,但其他理论依然层出不穷,如认为噩梦起因于身体病变,包括肠胃功能失调、偏头痛、淋巴组织病变等等。而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梦的吉凶,解梦的目的也在于此,《周礼·春官》中提及的“噩梦”、“惧梦”均有梦中“惊愕而起”之意,与现代所指的梦魇(nightmare)、夜惊(night terror)含义相当。由于噩梦内容让人惊愕,醒后记忆鲜明,因此也成为古代解梦研究中的重点工作,释梦官员试图通过解释君王的梦特别是噩梦所代表的寓意,预测吉凶。

但是不论西方还是中国,早期对噩梦的研究多显杂乱局限,直到1911年,关于噩梦的开山之作《噩梦》(On The Nightmare)问世,关于噩梦的广泛研究终于拉开了序幕。《噩梦》被认为是首部精神分析学以外的噩梦著作,书中提出的关于噩梦的3个特征曾经统治理论界长达60年之久。这三大特征可概括为“强烈的恐惧感、感到胸口受到压迫,难以呼吸;身体有瘫痪感,无法动弹[4]。其中,恐惧体验是噩梦最重要的特征。此后的研究几乎围绕这个特征而展开,不断证明噩梦所体现出的心理恐惧。Jones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无误的提出了“噩梦”这个概念,并且把“什么是噩梦”,这一噩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引入了视野,使得噩梦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然而对于噩梦原因的解释,依旧没能跳出精神分析的窠臼,童年期性冲动依旧是关注的重点,并且把乱伦冲动提高到至高无上的高度[5]。巨大的飞跃在20世纪50年代,Dement和Kleitman发现了快速眼球运动(REM),提出REM睡眠与梦有密切联系,REM成了梦的标志。随后,Broughton发现了最严重的噩梦现象——夜惊,发生于NREM阶段而非REM阶段,大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噩梦的研究;Fisher又发现噩梦多发于REM阶段而夜惊则多发于NREM阶段,两位学者的研究细化了对噩梦现象的认识,区分了噩梦和夜惊,对噩梦的研究有极大的贡献。由于噩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主要表现之一,近代对噩梦的研究对此侧重,并在心理学、脑科学等方面有所拓展,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查阅文献资料。

噩梦的类型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的研究却表明,尽管全球有60多亿人,却逃不出12种梦。其中人们最常梦到的是被追赶,随后依次是迷路、高处坠落、当众出丑和受伤。德国睡眠研究所噩梦研究专家海富特博士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噩梦主要分为3种:被追赶或生命受到威胁;失去亲人或喜爱的物品;迷路或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而在某种程度上,噩梦也是人们担心的恐怖场景在大脑中的“预演”。苏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有一项研究,作者选用Schredl 2010年对德国民众进行噩梦调查研究的23个主题,对大学生群体(17至22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那些挥之不去的“噩梦”-萌哒校园

图 大学生群体噩梦主题分布

    从上表(图)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群体调查中,坠落、被追逐、麻痹而不能活动排在了噩梦主题的前列[6],这种“无能为力型”的噩梦是最为常见的噩梦类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室主任医师丛中教授认为,这一类梦暗示主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感到恐惧,比如在激烈的竞争中害怕被淘汰。而我们常梦见的妖魔鬼怪类型噩梦,也属于此类。以下是从文献和现实生活中截取的部分噩梦片段:

“梦里是我追求的那个女孩,我手里拿着石刀,把她推倒在楼梯旁边,用石刀捅她的肚子,然后一直这样把她杀掉,但是她流出来的血不是红色的……后来把她杀死以后就扔垃圾堆了……后来我看到警察在通缉我,我只能到处跑到处躲藏,后来警察把我追到一个巷子里,我非常害怕和后悔……就躲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里一直哭一直哭……后来还去尸体旁边哭……”

“我到游乐场里破坏了那里的大风车,大风车在城里到处滚伤害了很多人,警察到处查凶手,我躲在街边偷偷的看着,好几次警察都要抓到我了,就被吓醒了”[5]

“梦见有野兽在杀人,身边的人都死了,只剩下自己一直在哭,梦里特别无助,然后从悲伤中醒来”

“梦见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走投无路,梦里有四面楚歌的感觉,然后突然醒来,还好是梦”

……

很多人细细回味自己的噩梦,似乎多有“被追逐”的感觉,被警察、僵尸、鬼怪、身边的人,或许这也折射出了“隐藏自己”、“逃离现实”等欲望的满足。

逃离“噩梦”

噩梦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很多身心问题,如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而部分人则纠结于噩梦所代表的寓意和征兆无法自拔,整日忧心忡忡。这里不去深入讨论噩梦的成因,特整理一些普遍认为行之有效的逃离“噩梦”的办法和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认识噩梦

“很多人以为做噩梦肯定有害,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不管美梦还是噩梦,都能帮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察觉现实生活中被你忽略或压抑的真实情感。”张天布表示,噩梦其实是白天焦虑、恐惧、害羞、内疚等情绪在夜间的释放,反而能起到情绪调节剂的作用。

其实,做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抑制过程有时比较完全,有时不够完全。如果没有完全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还有少数区域的神经细胞处于兴奋,人就会出现梦境。由于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不受约束地活跃起来,可能就表现出与正常心理活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梦。此时,与语言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倘若也处于兴奋状态,那就不光会出现梦境,还会说梦话或发生梦游的现象。

国外有关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做梦。做噩梦与吉凶福祸没有直接联系,不要为此担忧。关于梦境的内容,一般认为主要是:其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的人喜欢看一些惊险、恐怖的影视录像或小说,这些刺激形成了记忆表象,一旦进入梦境就容易做与此有关的梦。其二,由于人的睡觉姿势不好,如趴着睡觉或手放在胸部压迫了心脏,容易做一些恐怖的噩梦。还有人在身体有病的时候,如头痛发烧、心脏不好造成大脑缺氧或供血不足也会做噩梦。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噩梦呢?

二、解决白天的问题最关键

梦是人们白天情绪的一面“镜子”,比如,临近考试的学生经常会梦见交白卷。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白天的心态调节好,减少负面刺激的产生。人人都在承受压力,关键是要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减少不良的刺激

平时应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轻松愉快的影视录像或小说,少看或尽量不看易形成噩梦情景的影片或小说,避免不良的刺激在记忆中储存。睡眠前最好不要过度用脑,以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引起梦境。

睡前少吃辛辣及高脂食物也至关重要,一项发表在《国际精神生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由于辛辣食物能提高体温,睡前吃会扰乱睡眠,导致频频做噩梦。2007年一项发表在《心理学报告》上的研究也显示,白天吃高脂肪食物越多,睡眠质量变差的概率就越大。此外,饮酒过多也有可能导致噩梦。

四、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高伟表示,应养成晚上12点前定时睡觉的好习惯,建议老年人选用蚕丝等质地轻柔的被子。睡前两小时别做剧烈运动、不看刺激性强的书籍、影视作品,多听听轻柔的音乐,看看轻松的书籍,洗个温水澡,泡泡脚,都能缓解紧张情绪。一般采取右卧睡眠较好。仰着睡的时候,双手双脚自然垂直,枕头不要过高。要纠正趴着睡觉的不良习惯。

五、预防生理疾病

有不少实验显示,人体内的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刺激可能被编入梦境。人体有些轻微的炎症,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往往感受不到,而炎症引起的轻微刺激在睡眠时就可能导致噩梦产生。如有人在梦境中出现喉咙被人掐着,后来果然发现患有咽炎。

实际上是每个人在睡眠时都会做梦的。从开始进入睡眠阶段的前一段时间内,身体都呈放松状态,脑电波显示为“慢波”人的眼球基本“固定不动”,此时称为“慢波睡眠”;过一段时间后,进入相对比较深度的睡眠,此时如果观察睡眠者的眼球,为较快速的“转动”状态,脑电波的活动“起伏”变化也比较大,而且进入快波状态,此时就称为“快波睡眠”。由于人的大脑在醒着的时候接受了很多信息,在身体各部分都互相“共同协调”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动作,完成我们所需要的工作、活动、等等一切行为,并且有很多信息被大脑所储存起来(记忆,并且如接受的信息“刺激性”大些的,有可能记忆的“牢固”程度要深些);在人进入睡眠状态后肌体的很多部分开始休息,大脑也有一部分开始休息,但仍有一部分在对醒着的时候接收的信息进行“整理”,所以就开始了“做梦”。由于此时肌体和大脑有部分是休息的,所以大脑中在“整理某些信息”时,是不“连贯”的,这样“做出来”的梦,也就是梦境,往往是不连贯、甚至可能是“希奇古怪”的现象,如果此时由于睡眠姿势(比如睡觉时手放在胸口等)或受到某种刺激,影响到呼吸的顺畅或血液循环,则大脑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似乎对人有害”的信息的感觉,这个时候人就可能会“做恶梦”了。

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为一个“睡眠周期”,时间大约为90分钟左右,在人的整个睡眠时间内,可以有多个睡眠周期出现;如果人在睡眠的快波睡眠周期内被人叫醒或因某种原因醒来,则会记得甚至“非常清楚”地记得快波睡眠时所做的梦的梦境。至于说很多次或者基本每次醒来后都能记得所做的梦,除了由于环境问题无法使人有良好的睡眠外,那就是自己的睡眠质量问题了[7]

——————————

[1] 何志文. 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中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孙名之,顾凯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08,116.

[3] Siegler. The nightmare and child development:some observations from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In Kellerman,H(Ed.).The Nightmare.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198-216

[4]Ernest Jones. On the nightmare[M].NY:Liveriht,1951

[5] 朱华珍. 噩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苏娜. 基于Hill的认知—体验模型的噩梦来访者的梦境咨询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6.

[7] 百度百科.噩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噩梦/2708?fr=aladdin,2019-12-26/2020-04-07.

夏娃的诱惑——大学校园里的性心理困扰

上一篇

如何在原生家庭的束缚中“救赎自我”?

下一篇
评论
发表评论 说点什么
还没有评论